分享第一篇
專利代理人會被AI取代嗎
作者:品源專利代理 龔逸倫
從短期來看應該是不會的。
專利代理并非是翻譯這類相對簡單的適合AI處理的文字工作,實際上申請文件的撰寫和OA答復都涉及許多AI所不擅長的領域。
首先,專利代理的過程,需要非常復雜的邏輯思考,有時也需要一定的創造性思維和抽象思維,這些恰恰是如今的AI所不擅長的。從AI學習技術的角度來看,AI在處理抽象概念和邏輯思維方面的不足主要源于其學習方法和知識表示的局限性。
當前的AI系統主要依賴于統計學習和模式識別,這使得它們在處理具體的、數據豐富的任務時表現出色。然而,抽象概念和復雜的邏輯推理往往需要更深層次的理解和靈活的思維能力。
AI模型通常通過大規模數據訓練來學習,這種方法雖然能夠捕捉到數據中的統計規律,但難以真正理解概念的本質和內在邏輯。
例如,神經網絡可以學會識別圖像中的貓,但可能無法理解"貓性"這一抽象概念。同樣,在邏輯推理方面,AI可以在特定模式的問題上表現出色,但在面對需要創新性思維或跨領域知識整合的推理任務時往往力不從心。
其次,專利代理的過程需要和申請人進行多元化的溝通,而AI系統缺乏人類那樣豐富的感知經驗和社會文化背景,這限制了它們理解和運用抽象概念的能力。人類可以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體驗來豐富和完善對抽象概念的理解,而AI則局限于預先定義的數據集和算法框架。
這種差異使得AI在處理需要深度上下文理解或隱含信息推斷的任務時表現欠佳。因此AI既難以代替代理人與申請人進行溝通,也難以從欠規范化的溝通中提取到充足的有效信息。
正如我們向求職者介紹專利代理工作時所說的,專利撰寫的過程并非僅僅是將交底書中的內容排版、整理那么簡單,而是需要代理人對方案進行充分的挖掘、擴展,也需要足夠的溝通技巧才能從發明人處得到想要的信息。
這些超越AI能力的事情正是一名合格的專利代理人所應具備的特質,也是我們想要在AI時代的浪潮中站穩腳跟應當鍛煉的本領。
分享二篇
人工智能應用于專利翻譯的思考和感受
作者:品源專利代理 李瑩
最近,“蘿卜快跑”頻繁登上熱搜,引發了大眾對于“人工智能(AI)”的再一次討論。不久前,“AI繪畫”就已經在互聯網上引發過爭議,大部分人認為,訓練AI繪畫需要“喂”大量畫師的原創作品,相當于踐踏別人的心血,而且生成的繪圖存在侵犯著作權的問題。
再追溯到更之前風靡一時的ChatGPT,很多人用它提問、對話、寫作,為人們提供了便利。隨著科技的發展,AI正逐漸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對于“蘿卜快跑”,大家還有“會不會失控從而危害到生命安全?”的擔憂,這樣的由AI帶來的倫理問題也開始進入公眾視野。究竟是人類使用AI,還是AI取代人類,已成為不可避免的議題。
作為一名涉外專利工作者,在工作中更多接觸的是“AI翻譯”。它不會侵犯著作權,更不會危及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是相對安全的爭議較少的AI。
最近一段時間,各網絡翻譯引擎陸續搭載AI翻譯模塊,還有面向我們專利工作者的智能翻譯平臺“AIpatent”的推廣使用,以及有些日本客戶的委托從去年年末起由直接翻譯變為應用AI翻譯后的校對,都給我們的工作帶來了新氣象。
在使用的過程中,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現在的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對部分句子的處理會讓人眼前一亮“原來還有這種方式”。專門為專利工作者開發的“AIpatent”平臺,其功能的實用性、譯文的完成度更加令人驚訝。使用這些平臺對專利原文進行初步處理,能大幅縮短作業時間,還能為之后的精校提供方向。
不過,和文學性翻譯不同,專利翻譯側重于技術層面嚴格不出錯,定詞準確統一,不漏掉每個詞匯、語法,在這一方面,AI的技術還略有欠缺,一些術語的不統一、漏詞會像“刺客”一樣在各種容易忽略的部分出現。
而且,AI翻譯說到底僅在文字層面進行處理,在文章中的信息不足而需要去化學式、附圖中尋找信息時,有時會出現誤譯。這也是大部分人所認為的目前無法被取代,只有通過人類的思考才能完成的工作。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AI自然在不斷進步,未來的某一天AI翻譯會不會徹底取代人工翻譯,我們不得而知。在電視劇《神探伽利略》中有這樣一段臺詞:“科學當然有功過兩面,但科學的功勞不止五成,就算說人類生活本身是科學也不為過。”正因為有科學,現代人的生活才如此便利。
有人說“AI大幅砍掉了人工翻譯的下限,但沒有定義人工翻譯的上限。”人類和機器各有所長,AI的發展交給專業人員,我們現在能做的只有努力提升自己的上限,掌握新的技能和思維方式,擁抱趨勢、順應潮流,以最高的效率完成最優的工作。